岭上视角
岭上视角
淬火砺剑育新警 薪火相传护林海—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吉文分局新警培训纪实
岭上视角专业号 | 2025-8-15

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莽莽林海间,一支年轻的森林公安队伍正悄然成长。为帮助新警尽快褪去青涩、扛起守护绿色长城的重任,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吉文分局精心组织了一场新警专题培训,用实战化的淬炼、手把手的传承,为林区平安注入新鲜血液。


课堂上的“干货”:从法条到现场的衔接

“盗伐林木案件中,如何精准测量立木蓄积?这不仅关乎法律条文的适用,更直接影响案件的定性。”培训课堂上,法制大队民警裴亦腾手持林区地图,结合去年办理的一起滥伐案件现场照片,为新警们拆解执法细节。

培训内容紧扣林区工作实际,既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的系统解读,也包含接处警规范、证据链固定、执法记录仪使用等实操要点。针对新警普遍存在的“理论懂、现场懵”问题,法制大队特意收集了近三年来辖区内典型案件的卷宗材料,通过“还原现场—模拟处置—复盘纠错”的方式,让新警在案例分析中掌握执法技巧。

“第一次模拟制作询问笔录时,总担心遗漏关键信息,反复修改了三次才通过。”新警王旭说,这种“实战化”教学让他对执法流程有了更直观地理解,“现在遇到类似情况,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切入提问了。”


林海中的“练兵”:在实战场景中锤炼本领

培训不止于课堂。在吉文分局辖区的生态管护区,一场别开生面的野外执法演练正在进行。新警们分组行动,在落叶松与白桦交织的林间搜寻“非法猎捕工具”,模拟现场勘验、物证提取等环节。

“注意脚下的新鲜足迹,这可能是嫌疑人留下的关键线索。”老民警肖云峰一边示范如何使用标尺测量足迹尺寸,一边提醒新警记录周围植被的破坏情况,“林区案件的证据往往藏在细节里,哪怕是一根折断的树枝,都可能成为破案的突破口。”

除了野外演练,吉文分局还设置了矛盾调解情景模拟。针对林区常见的林地纠纷、资源权属争议等问题,让新警扮演民警、村民等不同角色,在模拟调解中学习沟通技巧。“有一次模拟调解时,我急于下结论,反而让‘当事人’情绪更激动了。”新警李纪坦言,这样的演练让他明白,执法不仅要懂法律,更要懂民心,“老民警教我们‘先听后说、换位思考’,这比书本知识更实用。”


传承中的“初心”:把守护绿色的责任扛在肩上

培训接近尾声时,一场“新老对话”座谈会让不少新警红了眼眶。从事森林公安工作30年的民警刘志平,带着自己珍藏的林区地图和执法笔记来到现场,讲述着上世纪90年代徒步巡护、风雪中蹲守盗伐分子的故事。

“那时候没有执法记录仪,全靠笔和本记录现场;没有越野车,巡护靠的是两条腿和马。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,就是不能让林子被破坏。”刘志平翻着泛黄的笔记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次巡护的路线、发现的问题,“你们现在条件好了,但守护这片林子的责任,一点都不能轻。”

这样的传承,贯穿培训始终。吉文分局为每位新警配备了“师傅”,从日常执法到生活点滴,全方位传帮带。新警们说,老民警身上那种“进了森林门,就是护林人”的执着,比任何教材都更有感染力。


如今,参训的新警已陆续走上岗位。从课堂到林海,从理论到实战,吉文分局的新警培训,不仅是业务能力的“充电”,更是初心使命的“接力”。这些年轻的身影,正带着所学所思,在大兴安岭的林海中扎根生长,用青春与担当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